5·12国际护士节:守护生命之灯 抒写战“疫”青春

浏览:4671人 2020-05-12 10:15:47

 相关文章:
       健康时评:关爱护士群体 不仅仅在今天


把牵挂变祝福 看家人眼中的护士

“这次援鄂战‘疫’中,前线的护士都是南丁格尔,很优秀。”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援鄂护理队伍。在此次4.26万名援鄂医疗队队员中,近七成都是护士,80后、90后占到了护士总数的九成。在疫情面前,他们义无反顾,逆行无畏;他们不辞辛苦,不惧病毒;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

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今年的护士节,注定是一场特殊的纪念。为众人抱薪者,必为大众所铭记。

疫情是考验 更是职业成长

在武汉市武昌医院“5.12”国际护士节纪念大会上,年轻的90后骨科护士汪俊介绍,直到看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家人才知道她主动请缨去了金银潭医院,才知道她经常不接电话、连续20多天没回家的原因。“我不敢接电话,怕听到妈妈的声音我会忍不住哭出来”。汪俊含泪说。

刚分派到ICU承担护理重症病人的工作时,汪俊也会担心、害怕和不安。担心不会使用呼吸机,害怕被传染病毒,不安在陌生的环境工作。但是种种情绪很快就被抛到一边,在那个时间就是生命的重症病房,不容她退缩。于是,她挤出时间快速学习呼吸机、ECMO知识,学习使用血气分析仪以及各种防护技巧。

疫情初期,护理人手严重不足,汪俊“白班+夜班”连轴转,夜间一人看护十几个戴呼吸机的病人。“最长的一天工作时长近20小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来回跑,脱掉防护服吃点东西,来不及休息便又更换防护服进病房继续工作。抽动脉血气、导尿……常常一个病人还没处理完,对讲机又了响起来。

战疫一线的护士们常常6到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离岗,保证24小时有人在岗。喂饭喂水、输液吸痰,他们的劳动最辛苦,与患者的接触时间最长最密切,感染的风险也更大。

在疫情救治中,除了翻身、拍背、输液等常规的基本护理操作外,重症、呼吸、血液净化、营养、老年等专科护士更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从ECMO、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氧疗、胸部物理治疗、肺康复管理、血液透析到全天24小时备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随时开展血滤工作;从利用在临床技能、仪器使用、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优势担当医生的“观察员”,到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合理组织并调控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他们的专业经验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不仅是护理疾病 更是护理人心

“护理病人,不仅仅是护理疾病,更是护理人心。”这是北京医院护理部主任、援鄂医疗队队员王霞的最深感触,每一句亲切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不是对待患者,而是在呼唤自己的亲人。

新冠肺炎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家属不能陪护,相较于身体护理,护士更大的作用在于心理抚慰。他们替代了患者家人的角色,给予患者语言和行动上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位患者阿姨做了腰椎手术不能弯腰,够不到脚,好多天都没洗过脚了。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护士长李磊听说后,立刻找到她,主动要求帮她泡泡脚。“护士长,您为我们治病已经很辛苦了,哪能让您帮我洗脚?”“您就把我当成是您的女儿,您女儿不也是这样照顾您吗?”一句话,患者泣不成声。

在病区、在病房,为患者过生日、画画、唱歌,喂水、喂饭、换尿不湿的暖心场面,每天都在不断上演。很多护士把自己的生活物资拿来给患者用,想办法把患者需要的物品送过来。他们所做的,已经远远超过心理疏导的范畴。患者看在眼中,暖在心里,简单的“谢谢”两个字,其中却饱含着无限的信任与共情。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焦雅辉这样评价援鄂护士队伍。

温暖护理,三米阳光,“把自己活成一颗糖”。在北医三院举办的欢迎援鄂护士返岗表彰会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90后护士霍天依介绍:“防护服挡不住青春活力,双层口罩遮不住盈盈笑意,不管多么疲惫,都要由衷地为患者提供最温馨的护理。”

“在病房里全副武装,我们能露出来的就只有一双眼睛。工作时间长了,护目镜会起雾,我们要自己找角度,从雾气凝结成水划出的缝隙里去看病人。我常想,病人会不会连我们的眼睛也看不到。不曾想病人在出院时却哽咽地说,‘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你们没有看过这些护士的眼睛。’”霍天依满怀感动说,我想,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赞美,也是患者对我们最真诚的尊重。

专业技术支撑 是过硬战斗力的来源

对于武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熊 焱来说,每年冬季都是一场战役,去年的冬天更是如此。病人多、病情重、一床难求。穿梭在各个病房,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为常态。输液泵、监护仪、呼吸机报警声此起彼伏,病人的呻吟、家属的担忧不绝于耳。

从去年11月开始,熊 焱一直处于强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中,当接到逆行去重症病区的通知时,在与团队沟通之前,她有过忐忑,但当工作群里飞来“护士长,你去哪,我就去哪”“护士长,我们共进退”的一条条回复时,她刹那间感动落泪。

“我只能一次次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护好他们,带去多少人,必须一个不能少地带回。”这也是所有参与战疫的护士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每次进入隔离病房,一一检查确认队员的装备,口罩是否密合、护目镜是否合适、有没有裸露的皮肤。工作之余交流心得,彼此鼓励、彼此安慰。她要用最专业的态度和标准守护好队员的安全,保护好队伍的战斗力。

重症区是战疫最激烈的地方,表面的平静在重症病房会被轻易打破。通过一次紧急抢救,北京医院援鄂护士郭晓然体会到了新冠病情变化迅速,且往往没有征兆。

抢救生命,情况危急。呼吸机、吸氧、抢救、心率血氧下降,用药、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患者的血氧……一连串操作都要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郭晓然介绍,当天本应在病房外休息的呼吸监护室的护士长齐晓玖,不假思索穿上防护服加入了战斗,手法娴熟地给患者吸痰。这项操作会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医生的医嘱声、呼吸机的报警声、各种微量泵的调节声,护士站的医生拿着对讲机与留守在病房外的医生交流着患者的化验结果,其他病房的呼叫器也在此起彼伏地响着,这是一场生命的“闯关赛”。

如果说南丁格尔精神的内核是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那么这次战疫,更是护士队伍对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职业精神的集体弘扬与践行。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文中的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护士的代表和缩影。多年前,护士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许下南丁格尔誓言。如今,一切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人民的健康需求在哪里,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坚持“始于主动、基于专业、终于满意”的理念,做有温度的护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泠这样诠释自己的工作;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束鲜花,虽只是温馨而又平凡的小事,却能为患者点燃生命的火炬,驱走病魔的黑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CCU王兆嘉护士长这样理解护士职业;

回归岗位,要把病人视作家人,从“心”出发——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的护士朱浩华这样自我勉励;

“不负韶华,无悔逆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不忘初心、不负使命”——“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北京医院的援鄂护士们纷纷吐露心中寄语……

这些话语是护士们对南丁格尔精神最朴素的传扬与笃行。他们将以安全、专业、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为职业追求“再出发”,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不负人民!

(责编:董童、杨迪)

声明:文章转发自人民网-人民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