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挑战”健康老龄化 精准诊断、早期干预是关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化相关疾病越来越高发,阿尔茨海默病(AD)就是其中之一。近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痴呆患病率每5年增加1倍。作为认知症(俗称痴呆)最常见的病因,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导致认知障碍、精神行为问题和社会及生活功能丧失,这将造成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沉重的负担,也给“健康老龄化”战略带来一系列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董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介绍,根据全球流行病学统计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统计推测,我国60岁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983万,到2030年,预计患者将达到3000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教授指出,伴随着患者数量的增长,其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群体,即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他们可能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期,新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显示,我国MCI患者人群数量约有3877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认知障碍和痴呆亚专科带头人 郁金泰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认知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占60%~70%),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后,经过2~6年的进展,会发展到中重度认知症的程度。除了记忆障碍,患者还会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董强教授介绍,认知水平的下降导致患者出现智力倒退,精神和运动障碍让患者出现社会功能下降。在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生活能力下降,需依赖他人的照护。随着疾病的进展,照护患者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显示,2015年我国AD患者的年治疗费用超过万亿元,而到2050年,随着AD患者的进一步增加,这一数字将增长数倍。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群将进一步扩大,这一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势必给中国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抓住黄金窗口期,精准诊断应先行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80%,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
董强教授指出,“双80%”目标的提出是为了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够被早期诊断,并进行危险因素的干预,针对病因进行标准治疗。尽早诊治会改变患者未来的生存状态,避免疾病所带来的功能残疾。
郁金泰教授介绍,随着科普宣传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医院就诊,增长趋势明显。然而,相对于庞大的患者人群,早期就诊率依旧非常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减退很常见。同样是记忆减退,要鉴别哪些是正常的老化,哪些是阿尔茨海默病,这就涉及临床的精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是由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董强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PET-CT检查来显示β-淀粉样蛋白,并将其作为标准的精准诊断。然而,考虑到价格因素以及PET-CT的普及程度,很多患者还难以通过该检查明确诊断。在国际上,医生也常通过脑脊液穿刺检查,从生物学角度对阿尔茨海默病做出精准诊断。但在我国,除非有明确的适应症,否则一般情况下很难取得患者的脑脊液以供化验之用。
郁金泰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各地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医院能通过认知评估、血液检查、影像检查等给患者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一些医院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还停留在“完全靠主诉”,而缺乏客观证据。
基于以上原因,更多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甚至在疾病发展早期,也就是轻度认知障碍期,就未能得到正确的诊断与干预,误诊或者延迟诊断也导致了很多患者最终发展到阿尔茨海默病时,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完全丧失了改善症状甚至逆转疾病进程的机会。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特别提到,在阿尔茨海默病出现典型症状的前二十多年中,人体的脑组织就可能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此过程中,轻度认知障碍就是最早有临床症状的阶段,也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检测、诊断和防治最为重要的黄金窗口期。因此针对轻度认知障碍阶段的干预可能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最为有效的策略。面对庞大的阿尔茨海默病及MCI患者人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明确的生物标记物诊断方法,通过更简便的生物学信息来做到快速、精准的疾病诊断。
除了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也有待突破。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针对改善患者早期的认知功能,以此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能力,但仍缺乏彻底改变疾病进程发展的关键性治疗药物。
郁金泰教授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很长,包括临床前阶段、轻度认知功能受损阶段、痴呆阶段。我们期盼药物不仅仅是改善症状,而是能够延缓整个病程的进展。目前,这类疾病修饰药物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它们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通过清除大脑内沉积的淀粉样蛋白来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对于高危人群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这些药物或许也是潜在的选择策略。
做好顶层设计,三管齐下提前应对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给公众健康和社会负担带来了巨大挑战。董强教授从临床出发,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应对策略:
第一,建议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科学统一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将国际标准切实地应用到中国的临床实践,同时推动简便易行且适合我国临床实际的生物标记技术、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第二,目前国际上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治疗药物,让临床医生看到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曙光。作为可以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进程的关键性治疗药物,希望中国患者能够尽早获益。
第三,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现有的照护体系所能提供的服务远落后于患者需求,期望能够建立相应的特殊照护人才培养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更专业的照护服务。
未来的十年是我国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机会窗口期”,做好顶层设计,推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监测照护工作,可以帮助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与疾病进程,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措施可以得到有效落实,逐渐解决广大病患和社会的未被满足需求,进一步完善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疾病防控体系。
文/ 陈海荣
新媒体编辑:李易真
统筹策划:罗万杰
声明:文章转发自中国医药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关注永佳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健康资讯